一份锰矿扣肉,讲究皮呈红褐色槟榔纹,肉要肥而不腻,酥而不烂。
有些菜,即使条件好了,平时也不见得会端上桌。总要等人多气氛足,尤其是天冷的时候出场,似乎一看到它喜庆的团圆味儿就来了。在我的家乡湖南,扣肉就是这么一道菜。
肉食者不鄙,何况在过年。湖南人爱吃肉,光猪肉,湘菜中就出了不少经典做法,什么腊味合蒸、毛氏红烧肉、辣椒炒肉……但正所谓“无扣肉不成席”,若要论在年夜饭上,一碗扣肉的地位堪比一整条鱼。
或许过去,这种隆重感还是因物资匮乏,盼到过年才能有餐饱肉吃。如今,由于食材丰盛且时尚清淡饮食,人们对“肥腻”的标准早已改变,扣肉在很多大场合中出现的功用更多只在于“阵席”的仪式感。
但好吃的肉终究是受偏爱的,尤其是若有“肥而不腻”的品质,连减肥的女生,也可以自欺馋嘴一番。到了大年夜,平日里难得一见的亲朋好友们围桌而坐,主人在厨房蒸上肉,还可以有时间跑来陪客人聊上几句。待到上菜,一份十来片的扣肉,一人一筷子,再碰上不要脸如我的多来一片,眨眼间就光了盘,热闹得很。更神仙的吃法,是配上自酿的米酒,大人们扯着家长里短,小孩儿也能鼓起劲吃一口肉,再咪上一口甘甜,连吧唧嘴都颇有韵味。而我最爱的,是舀两勺飘着葱花的排骨墨鱼汤至碗中,将将润过米饭,使之吸收汤汁后仍不改Q弹,再夹上一片带着红褐色褶皱肉皮的扣肉,捞一筷裹着肉汁的豉香干豆角覆至饭上。停顿半秒,啊呜一大口吞入,幸福就这么简单。
当然,扣肉并非湘菜独有。大江南北的煮妇煮夫们,都可以说道一番自家秘制诀窍。各地口味却并不相同,广西人爱夹芋泥蒸,到了四川又夹豆沙,并扣以糯米饭,还改名为甜烧白。湖南人却是不喜甜的,“正儿八经”的荤菜,自当与咸香搭配。辣更是少不得的,即使它并非主角。若要想判断一个湘妹子是否正宗,看她不吃辣一天是不是牙痒就好。
上大学前,我就在湘潭这座近代史上因盛产伟人而辉煌一时的湘中小城呆了18年,胃和味蕾早已被界定。湘潭人吃扣肉,不仅就认湖南口味,还精确到要锰矿的毛细扣肉。
锰矿是位于湘潭和长沙两市交界处的一个工业小镇,它有个更仙气点儿的名字——鹤岭。然而这个曾经的“中国锰都”,和仙鹤的羽白形象实在反差太大了。产锰百年历史中,半部都道尽苦难。这里遭过日军疯狂掠采,也因各种非法挖矿而导致巨大环境污染,地质沉降,尘土飞扬。21世纪初,随着矿产资源开采殆尽,小镇发展停滞。接着矿企倒闭,高炉被卖,就连小镇鼎盛象征的湘锰工人文化宫,2011年也垮塌了。